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专家呼吁:追溯时空伴随者要适可而止,防控重点需转移

时空伴随划定标准差异大,专家建议适度调整 最近,”时空伴随者”这个词又火了。安徽寿县、…

时空伴随划定标准差异大,专家建议适度调整

最近,”时空伴随者”这个词又火了。安徽寿县、浙江台州等地接连发布通告,要求与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有时空交集的人员主动报备。但你知道吗?各地对”时空伴随”的划定标准其实差异很大!长沙市疾控定义为户外开放空间同一基站一定距离内停留10分钟以上;重庆则采用800米×800米网格内共同停留10分钟且14天内累计30小时的标准。

病毒学专家常荣山直言:”追溯时空伴随者要适可而止。”在他看来,这种划定标准在过去流行株传播力较弱时或许有用,但现在面对BA.5这样的高传播力毒株,流调难度大增,继续大规模追溯时空伴随者意义不大。特别是大城市初发疫情时阳性数量多,追溯效率更低。难道我们不应该把有限的防控资源用在更关键的地方吗?

过度追溯消耗资源,与精准防控相违背

“要求这些被追查出来的人员居家隔离、居家健壮监测,就与’二十条’中的科学精准防控不符合了。”常荣山一语道破难题关键。确实,大规模追溯时空伴随者不仅效果有限,还消耗了大量宝贵的防控资源。

想想看,基层职业人员要花几许时刻精力在这些可能根本没感染的人身上?而这些人力物力本可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——比如确诊患者的治疗、重症的救治。专家强调:”集中有限的资源对付今冬高峰,防控重点转到确诊者诊治、重症救治是大路线。”这不正是我们最应该做的吗?

科学调整防控策略,让资源用在刀刃上

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王丽萍指出,时空伴随者在第九版防控方案中属于涉疫场所暴露人员,按规定只需”三天两检”,各地加码的居家隔离要求并不科学。第九版方案明确,对这类人员的处理应基于风险评估,仅对高感染风险者进行核酸检测。

常荣山建议,时空伴随者的空间划定”宜短不宜长”。随着病毒变化,我们的防控策略也应该与时俱进。把流调力量集中到真正高风险区域和人群,不再大海捞针式地追溯时空伴随者,这样才能实现二十条强调的”科学精准防控”。毕竟,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,合理分配资源才能坚持到最终。

各位读者朋友,你们当地的时空伴随政策是怎样的?你觉得专家”追溯时空伴随者要适可而止”的建议合理吗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。让我们共同关注疫情防控的科学调整,既保护健壮,又减少对生活的影响。

版权声明
返回顶部